<button id="82onc"><object id="82onc"></object></button>
  • <dd id="82onc"><pre id="82onc"></pre></dd>
  • <li id="82onc"><acronym id="82onc"></acronym></li>
    <th id="82onc"></th>

    新聞資訊

    NEWS & INFORMATION

    環境規劃院:“十四五”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

    發布時間:2020-12-18 14:48:43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擘畫了我國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為各領域的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就水生態環境保護而言,“十四五”時期是立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基礎上,邁向2035年美麗水生態環境“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目標的第一個五年。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引領,“十四五”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要求、實現路徑、管理體系愈加清晰。

    以人民為中心,構建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指標體系。人民群眾的關切就是深入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戰場,目標指標就是戰斗的指揮棒。“十四五”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指標體系的構建,要體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要求。
    \
    河流、湖泊是體現水生態環境問題和保護成效的載體,通過具體的河湖,可以把水生態環境問題、癥結、對策、措施串連起來,從而按照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要求,使工作的開展始于河湖存在的問題、終于河湖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形成閉環。“十四五”工作成績要以河湖為表達,有多少條河流能恢復有水、有多少條河能下河游泳、有多少條河恢復了土著魚,“十四五”結束后,要向社會交個明白賬。

    注重表達方式形象親民,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水生態環境的良好變化,更有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在地表水“好三劣五比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比例等傳統專業性指標基礎上,“十四五”要增加一系列老百姓聽得明白、記得住、感受得到的指標,引導社會共同關注、共同監督身邊的河湖是否消除了黑臭,是否做到“有河有水、有魚有草”。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根本目標、根本動力在于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的水生態產品。日前,生態環境部已著手推動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公開征集相關工作。“十四五”期間計劃以優秀案例為指引,每年建成一批美麗河湖,使更多的河湖達到“人水和諧”。

    堅持系統觀念,明確“三水統籌”治理路徑,促進水生態系統整體恢復。

    在水資源方面,堅持節約優先,保障生態用水。加快高耗水發展方式轉變,把水資源節約貫穿于生產和生活的全過程,從源頭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發揮水資源剛性約束作用,協調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加強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推動建設污染治理、循環利用、生態保護有機結合的綜合治理體系,將處理達標后的尾水進一步凈化改善后,納入區域水資源調配管理,作為區域內生態、生產和生活補充用水,保障河湖生態流量(水位),維護河湖生態系統持續向好。

    在水生態方面,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加強源頭治理,優先對水源涵養區、河湖生態緩沖帶等產水、護水、凈水的國土生態空間實施保護修復,開展植樹造綠、水土保持,恢復河湖自然岸線。對不符合水源涵養區、河湖生態緩沖帶等保護要求的生產生活活動進行清理整治。嚴格控制和有效化解主要干支流涉危險化學品等項目環境風險,讓這些生態空間把發展重點放到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上,構筑水生態安全屏障。讓河流湖泊休養生息,保護和合理利用河湖水生生物資源,科學劃定河湖禁捕、限捕區域,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并探索實行重點水域合理期限內禁捕的禁漁期制度。推進受損水生態系統恢復,對水生生物生境、生物群落受損的河湖,開展天然生境和水生植被恢復,采取“三場”和洄游通道保護修復、增殖放流、生境替代保護等措施,有針對性地實施一批重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項目,重構健康的水域生態系統。

    在水環境方面,深化污染治理,持續提升水質。目前,我國水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十四五”期間仍要以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推進清潔生產,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推進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改造,朝著全過程控制、全鏈條綠色化方向邁進。以補齊污染治理基礎設施短板、老舊管網改造、提升污水處理設施運營效益為重點,強化總氮、總磷的穩定達標排放,根據水質改善需求規劃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或尾水濕地凈化工程。以農業面源污染影響突出的流域、區域為重點,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采取生態化工程凈化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從源頭、過程到末端全鏈條發力,完善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政策措施。


    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實現地上地下、岸上水里、陸地海洋、城市農村“四個打通”。

    一是打通地上地下、陸地海洋,建立地上地下、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著眼于地表水與地下水交互影響,一方面要減少重污染河段側滲和垂直補給對地下水的污染,另一方面要強化污染地下水排泄進入地表水的風險管控。特別是針對地表水、地下水共性污染因子,在完善環境本底研究基礎上,加強總磷、重金屬、硫酸鹽、氟化物等污染物協同防治。遵循“從山頂到海洋”的理念,將流域、河口和近岸海域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以氮磷指標為重點,加強入海河流達標治理和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自近岸海域向內陸提出梯次性差異化管控要求。

    二是打通岸上水里,堅持水陸統籌、以水定岸。完善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空間管控體系,有機融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因此要為每一個保護治理的水體找到對應的陸域匯水空間,并按照“流域統籌、區域落實”的思路,落實行政轄區水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將入河排污口管理作為打通水陸的重要環節,實施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依托排污許可證信息,建立“水體—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線—污染源”聯動管理的水污染物排放治理體系,落實企事業單位治污主體責任。

    三是打通城市農村,共享發展成果。針對城市和農村水生態環境治理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十四五”期間不僅要在地級、縣級城市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治理城鄉生活環境、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還要深入農村,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生態興則文明興。人民依水而居,文化依水而生,環境依水而美,長江、黃河、大運河等大江大河流淌著中華文明的深遠與輝煌。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必將在美麗中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中發揮重大作用。

    轉載自《中國環境報》,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手机看片福利国产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