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施工中驚現文物 細節彰顯恒特環保的社會責任感
發布時間:2020-07-29 19:46:006月27日,恒特環保的施工隊在山海關區潮河水生態治理項目的東羅城區域施工過程中,在地下3米處竟意外挖到一個圓柱狀金屬結構的物體,出于對施工安全的考慮,該項目的負責人當機立斷叫?,F場施工,吩咐施工人員將該區域有效的保護起來,并立即通知警方做進一步現場勘察。經初步勘察這是一門古代火炮,于是公司相關負責人聯系了山海關區旅游和文化廣電局文物保護組,在專家的指導下,現場的施工人員小心翼翼地將該門火炮出土,并正式交由山海關長城博物館保管。
后經山海關區旅游和文化廣電局文物保護組的專家鑒定,該門火炮是明代中晚期鑄造的一門“紅夷大炮”,且是山海關現存鐵炮中獨有的,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這尊鐵炮全長240厘米,炮口外徑25厘米,內徑10厘米,重約3500斤,鐵炮前細后粗,接近中部的位置有雙耳,最后面有尾珠,尾珠呈覆笠形狀。炮身雖然銹跡斑斑,但在炮口附近顯露的幾處銘文依然清晰可見。它是目前山海關發現的唯一的這種規格和體型的鐵炮。
圖為山海關出土的明代“紅夷大炮”。
“這尊鐵炮的炮口還有明顯的單回形紋飾,在山海關現存鐵炮中它是獨一無二的,比較珍貴和特殊。”山海關長城博物館副館長趙宏利介紹道。對此,山海關區旅游和文化廣電局特意贈送恒特環保一面錦旗,以贊揚與感謝恒特環保在此次文物發掘與出土過程中盡到的社會責任與熱心協助。
山海關區潮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是恒特環保對山海關潮河水生態的綜合治理項目,該河流發源于山海關區梁家溝水庫,全長約 11.9 km,流域面積為 38.14 km²,自北向南穿越 102 國道,沈山鐵路,于南海村西南距石河沿海公路大橋 380m 處匯入石河。目前該水體的生態環境較為惡劣,存在污水直排、雨污合流、垃圾入河、河道淤積等多項問題。
鑒于該河流的流經地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迫切性及其改善的必要性,恒特環保針對潮河項目現狀,不斷細致探勘,對該項目的實施方案進行優化調整,最終確定通過應用恒特環保的相關專利技術,如“恒特”跌水接觸氧化治理工藝技術、生態底泥修復技術等,力爭在今年利用控源截污,旁路治理等措施控制外源污染,結合對內源污染控制等手段,使潮河達到地表水IV類水標準。通過的生態功能修復及補水等措施,以及一段時間水體自凈能力的恢復,最終逐漸達到地表水Ⅲ類水標準。
目前該工程項目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邊施工竟還能邊“出土”文物,可以說是一段幸運的“小插曲”,而在緊張的施工治理過程中依然能對文物的保護工作做到細致入微,恒特人的專業素養與社會責任感可謂細節處盡顯。